王雪娇和张英山此次的任务跟《把信送给加西亚》一样:
已知条件:在古巴有一个生物实验室。
任务:毁了它。
别的没了,古巴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只能一点点找。
正午的太阳实在是晒死人了,王雪娇拉着张英山到路边的一间小咖啡馆。
这间小咖啡馆就是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,粉黄的外墙,铁铸的招牌挂在门口,屋里实木的桌椅颇有一些历史的厚重感,头上的电风扇慢悠悠地转着。
老板娘在柜台后面,热情地拿着菜单出来招呼。
菜单上有两种价格,一个是本地人价格,一个是外国人价格,外国人价格是本地人的七倍,不过就算是七倍,对于93年的普通中国人来说,也不算贵。
此时哈瓦那大学教授的工资只有人民币二十多块钱,确实再贵就没法活了。
王雪娇和张英山要了两杯冰咖啡,顺便向老板娘打听这里哪里有卖粮食的。
老板娘只会说西班牙语,以王雪娇只会说十个单词的实力,双方无法沟通。
大眼瞪小眼了几秒,不屈不挠的老板娘出去摇人了。
他从外面请来了一个会说英语的老妇人,这位老妇人曾经是哈瓦那大学的英语老师,如今退休在家,以卖手卷雪茄为生。
她还以为王雪娇和张英山是想买雪茄,热情地拿出她写的产品说明书,向两人介绍如何品鉴雪茄的好坏。
结果听说两人是要买粮食。
她告诉两人:“你们只能去黑市买,要在国营商店买的话,你们需要有粮证。”
王雪娇和张英山一时都没反应过来她说的单词是个什么。
老妇人把一个小本子掏出来,上面写着日期、地址、各种食物的名字,王雪娇一眼认出了pan,西班牙语里“面包”的意思,这才顿悟,哦,粮证啊。
中国也是在1993年4月刚刚在全国范围内,彻底取消粮票和粮证制度的,王雪娇对“凭票供应”,“粮票换鸡蛋、钢精盆”还是很有印象的。
拿着粮证、粮票,去粮站凭票供应,那米的质量真是一言难尽,是著名的“涨锅不涨肚”的中熟米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近郊的农民们也开始往城里自己卖货,价格也不贵,农民得了收入,城里人丰富了物质品种,大家都很高兴。
老妇人热情地给王雪娇指了去黑市的路,就在离这不远的巷子里。
王雪娇想向她打听哪里有大面积种水稻的地方,寻思着有种水稻的地方,就可以过去打听打听细节,看看有没有可疑的陌生人出没。
老妇人摇摇头,她也不知道。
好吧,先去黑市。
路过国营粮店的时候,王雪娇仿佛看见了许多年前的中国菜场,空荡荡……大多数货架上干净的连泥都磕干净了,只剩下一些裂开的西红柿、发育不良的玉米。
柜台上放着古老的盘秤,有人过来买黑豆、大米,就把粮证放在柜台上,工作人员登记了之后,再给顾客称重拿走。
王雪娇不由想起伊朗,那里也被美国制裁,但它的日子没有像古巴这么惨,物资不像古巴缺成这样。
身在海岛和身在大陆就是差距巨大,走私的成本都不一样。
黑市的东西相当丰富,香肠、培根、大米、小麦,还有来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