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玄与圣人那场旷古烁今的辩经开了先河。
草堂内,精彩的辩经常常发生,但辩经的双方却不再是当初的圣人与郑玄。这已成为学子砥砺思想,增长见闻的重要方式。
白驹过隙,三年后,第一批在草堂潜心修习的学子已然学有所成。
其中一部分,经草堂师长举荐,再由功曹考校其品行与才干,若堪用,便被征辟,分派至梁国各郡县,充任小吏,辅佐政事,将所学用于实处。
另有一些性喜钻研、且颇具教导天赋的学子,则选择留在草堂,担任助教。他们协助郑玄等先生整理经籍,为新来的学子答疑解惑,或带领小群学子温习课业,传道授业,将所学薪火相传。
当然,亦有一二胸怀大志,不甘偏安一隅者,他们认为梁国虽好,终究非天下之中。
于是,他们收拾好简陋的行囊,拜别师友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雒阳的道路,期望在那风云际会的帝都一展拳脚,博取功名。
谢乔并未因为人才流失而可惜,从草堂出去的人,自然有和梁国割舍不掉的羁绊。他日无论身在何方,未来都是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源。
这期间,郑玄始终兢兢业业地在草堂讲学。
谢乔此前还以为,他会继续探究谢均的身份。尤其是听闻那日辩经结束后,突然暴起,扯开帷幕,认出谢均,情绪激动不能自已。
但郑玄没有,这三年来,他的心境异常平静,仿佛压根不感兴趣,又仿佛当日之事并未发生。
梁园之内,文会雅集,三年来未曾断绝。
文会上所出佳作,由众人公推,或由德高望重者品定。被选中之篇章,便有专职书佐,恭楷抄录。而后,召来技艺精湛的石匠,于梁园一侧特设的石壁上,依样摹勒。
这石壁,便是“梁榜”。
每有新作上榜,便引来许多士人学子围观、传抄。
更有乐工将其谱上曲调,于市井酒肆间传唱,一时成为美谈。
如此,梁园风流,亦随这些诗文歌赋,远播四方。
谢乔最开始行使国相的征辟权,从参加文会雅集的士人中,遴选出来的小吏,进入梁国官场,为梁国办事。
这些官吏在实习期满,大部分继续留任。
其中佼佼者,便是现如今任工官的毛玠。
待这批早期征辟的官吏在各自的职位上历练已久,对政务日渐娴熟之后,谢乔又有了新的考量。新的政策是,根据自身意愿,委派到西凉锻炼,足三年后可选择回归中原,届时将会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。
部分小吏跃跃欲试,陆续被调用到西凉的官场中。
圣人答疑的惯例,仍在梁国延续,依然是每日十问。
每日清晨,草堂外便有专设的几案,欲求问者将疑难写于木简或竹片之上,投入一旁的木匣。童子会从中拣选出十条,呈交圣人。
至于“答主”,包括荀爽、蔡邕、谢均,以及谢乔本人。
为了将荀爽留在梁国,谢乔颇费了一番工夫。炸土豆那老头很快吃腻了,别的瓜果,他大都不感兴趣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