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12(1 / 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一边给妈妈留菜一边说:“老赵家真有意思,这房还没买,怎么就吵起来了。”

人性就是如此, 罗新民:“老赵家八个儿子,以前大家都说好福气,子孙满堂, 结果现在八个孙辈得睡大通铺。”

这还不是全部的第三代,只是一家在父母这儿托管一个, 生怕被哪个兄弟多占去一点便宜。

罗雁对胡同里很多人家的状况都不太清楚, 只有些模糊的印象,诧异道:“男孩女孩也不分开睡吗?我记得大的那个男孩上初中了。”

罗新民:“哪有那条件。”

诚然住房紧张是共识, 但罗雁觉得哪怕像自家一样用木板隔开也成, 说:“想想总是有办法的。”

如果是罗新民的话,为儿女当然能琢磨出一百零八计,但老赵家哪有这个力气。任谁好不容易把儿子们都拉拔到结婚生孩子,转身又是一窝孙子孙女从早到晚的在家,说句实话, 上吊都没力气。

别的不说,罗雁一出娘胎就爱哭, 会说话以前天天都是余音绕梁三尺,正赶上罗鸿会跑会跳的年纪,少看一眼就能蹿到屋顶去。光是俩,罗新民到现在想起来都抖一抖。

他刚要说点什么,看媳妇进门, 改成问:“吵完了?”

刘银凤:“哪有完的,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”

也是,罗鸿把预留到一半的菜又倒回去,看他爸动筷子说:“等会,别动。”

刘银凤劝架劝半天,端着水杯要喝听见儿子喊这句,以为他是想等自己,说:“就让你爸吃呗。”

罗鸿:“我没放盐。”

明明交代过,这都能忘记,刘银凤:“你这什么记性。”

说完把菜端进厨房回个锅。

罗鸿嘿嘿一笑,罗雁也没忍住垂着头。

这是又干坏事了?罗新民的视线在儿女身上移动,倒没说什么,把筷子先放下。

刘银凤也就是加点盐搅吧搅吧,出来一看谁也没动,说:“愣着干嘛,喝汤啊。”

大家纷纷动起来,一边听老婆/妈妈转述老赵家的人怎么吵架的。

刘银凤道:“他们那是倒座,地方又小,说到时候价格会定得低一点。老两口没钱,想让孩子一人出一点。但说句难听的,将来难道八家分这两间房吗?还不够一身骚的。”

可不出钱的,只怕以后也是要惦记的,可以预见的是非多。

说到这,罗新民分享今天厂里贴出的告示:“没那么快,房管科到时候会挨家挨户测量面积,定价还挺复杂的,朝向,院子大小都有关系。好些人都问防震棚算不算。”

76年唐山大地震后,全国人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油毡封顶的简易防震棚里,后来国家解除警戒状态,按理棚子也是该拆掉的。

但隔年开始就是知青的大规模回城,很多家庭慢慢把临时搭建的防震棚越修越像房子,住上一阵,现在就当是自家的房子了。

刘银凤:“哪有这个道理,那又不是正儿八经的房子,要这么说,这些私搭私建得多出多少面积?”

像罗家在自家地盘里做饭的是少数,家家几乎都在院子里另外搭了柴火间和厨房,按这样算的话他们这样原来就是私房简直是吃大亏。

罗新民:“肯定不行,三分之一得单位出,财政压力得多大?”

可架不住有人要闹,总抱着一丝希望。

要刘银凤说:“我看这个政策已经很好。”

罗新民也觉得合适:“我这房买早了。”

他当时一笔伤残抚恤金捏在手上,光是惦记的老战友就不少,东东西西都要借,他寻思再这样下去不行,索性全花光,反而没赶上后来的住宿分配。

刘银凤:“起码咱一家四口宽宽敞敞住了二十几年。”

又琢磨:“不过咱这回还是努努力,看看能不能换一个独门独院的。”

这不容易吧,罗鸿道:“二条胡同有个小园子,都卖了小一万。”

添加书签

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