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93(1 / 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联手锻造一件或许能震惊天下的“作品”。

他重新坐下,眼神比之前更加坚定。“好!既如此,伯喈兄,请!”

蔡邕的到来,不仅仅是注入了新的力量,更像是在原本紧绷的弓弦上,又增加了一道强劲的助力。

谢乔悄悄退了出去,轻轻掩上门。

能做的她都做了。顶配的老师请来了,剩下的,就看谢均自己,以及这看似不可能的七天了。

蔡邕与荀爽,虽同为声名显赫的大儒,然治学之路与侧重之处,却各有千秋。

荀爽更重宏大框架的构建,善于把握经义的整体脉络。蔡邕则于细微处见真章,对字句的训诂考辨尤为精深。

两人一见如故,迅速形成了默契,联手从各自擅长的角度,对郑玄的整个学术体系进行彻底的剖析。

荀爽负责搭建骨架,让谢均理解郑玄思想的核心逻辑。蔡邕则负责填充血肉,于细枝末节处反复打磨谢均的应对。

这般全方位的锤炼,旨在不留任何明显的短板。

在两位大儒的指导下,谢均开始展现出他那知己知彼的优势。

他不仅仅能准确复述郑玄的核心观点,例如郑玄对于《周礼》的整体构想,或是其在《毛诗》笺注中对特定诗篇的独到见解,这已让荀爽刮目相看,暗自点头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竟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起郑玄的语气神态。那略带沙哑却掷地有声的语调,阐述观点时微微扬起的下颌,仿佛郑玄其人亲临。

甚至连郑玄辩论时的独特节奏——那种先慢后快,层层推进,最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定论的風格,他也能把握得八九不离十。

他甚至能模仿郑玄在引述关键经文前,那标志性的、略显悠长的停顿,以及在驳斥对方观点时,语速陡然加快,字字珠玑的压迫感。

有时,他还会不自觉地带出郑玄一些不易察觉的口头禅,比如在阐述某个得意观点后,习惯性地加上一句“此乃通儒之见”。

或是在引经据典前,那一声轻微得几乎听不见的清嗓,仿佛在整理思绪,又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权威。

又或是在阐述关键论点时,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炯炯,仿佛要将自己的见解深深镌刻入听者心中。

偶尔,谢均还会不自觉地带出郑玄在陷入深思时,食指无意识轻叩桌案的细微动作,或是那句在辩论胶着时常说的“此论,容老夫三思”。

这细致入微的模仿,让一旁的蔡邕与荀爽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惊异。荀爽抚须赞叹:“不仅得其言,更得其神!此子若非亲炙康成公,断难至此!”

蔡邕则更关注细节,补充道:“慈明兄所言极是。方才他引《毛诗》为例,那音韵顿挫,与伯喈公(指郑玄)如出一辙,尤其在几个古音字的处理上,分毫不差。此等模仿,非朝夕之功,更需过人之悟性。”

两人啧啧称奇,对谢均的潜力又高看了几分。

添加书签

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